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
公众号
  • 订阅号

  • 服务号

  •          学习强国         手机版         电子期刊          登录
    登录 注册
    当前位置:首页 > 法治人物
     法治人物
     
    刘利:传承“背篼精神” 做法治的“追光者”
    文章字体:【 】 发布日期: 2022-11-24 来源:法治时代网

    /刘钟元 薛志忠

    绵延起伏的大山脚下,蜿蜒曲折的西河水绕镇而过,在金黄的稻田尽头,一个山村法庭——开封法庭庄严的坐落在小镇中间。法庭里有这样一位法官,他崇法尚德、务实勤躬,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对法律的信仰,把对党和审判事业的热忱回馈给一方百姓,把法治的阳光播撒到乡山的每个角落。他就是开封法庭庭长刘利。

     

    图为庭审中的刘利法官

     

    刘利,中共党员,现任四川省剑阁县人民法院开封法庭庭长,2008年进入法院以来,办理各类案件2500余件,先后被市县评为“郭兴利”式好法官、大调解工作先进个人、优秀基层政法干警、调解能手,2018年荣获广元市法院“个人三等功”,被四川省高院表彰为“全省办案标兵”。

    夜幕低垂,小镇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,法庭的大门口,刚送走当事人的刘利法官一边翻阅着手中的案卷,一边脱下身上的法袍……今年,是刘利成为法官的第十年,也是他在基层法庭的第十年,和老百姓打交道,便是他的日常。 

       

    角色转换 从律师到人民法官的蜕变 

     

    图为庭审中的刘利法官

     

    1992年,20岁的刘利正是一个满腔热血的青葱少年,机缘巧合下见到了兄长一位从事执法工作的朋友,初见时那一身威严而又神圣的制服让他对“法”有了崇高的敬意,法律信仰的种子也在心中生根发芽。在兄长的鼓励下,他开始了法律课程自学、自考的求学之路,通过夜以继日的刻苦学习,潜心钻研,最终苦心人天不负,他以优异的成绩一举拿下了法律专业本科文凭,并取得了律师资格、法律职业资格,开始了他律师执业的十年。 

    成为律师后,刘利带着法治的初心,守着对法律的热爱,在每一场官司中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从青年走到了中年。在朋友眼中,这份工作不仅体面,收入也不错,一直坚持下去,一定大有可为。但岁月的沉淀,让而立之年的刘利多了一些对人生、对社会的思考,对自身、对司法大环境的审视,在律师生涯中他见过太多的纷争和矛盾,心中的热爱让他有了对公平正义更执着的追求,于是在2008年,他毅然放弃律师工作,华丽转身考入剑阁县人民法院,三年后通过选拔考试取得法官资格,成为了一名人民法官。

     

    手握法槌 把百姓的“小案件”当成自己的“大事情” 

    刚进入法院,他便被分派到开封法庭,成为“背篼法官”郭兴利的助理,在这里,他不仅学到了更多的业务知识,也被郭兴利“法官多动腿,群众少跑路”的为民情怀所影响,甘愿做乡间法治的守望者,因此,在披上法袍成为独当一面的法官后,他主动申请回到基层法庭,用细心和耐心为民解纷近十载。


    图为刘利指导群众书写法律文书


    “我来自大山和农村,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我对农民群众和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,总是希望他们越过越好。”十年的基层办案经验让刘利更加能体恤百姓的疾苦,他总说“案件没有大小,老百姓的小案件到了法官这里都必须当成大事情来办!”去年三月的一天,年近五十的赵大叔急匆匆的来到法庭,找到法官说要告他的邻居。经了解后得知,原来大叔已经在这个村子住了几十年,今年,他的邻居将自家房子卖给了李某,李某买下房子后就在原宅基地上开始了重建工作,在房子修建过程中,赵大叔认为李某将房子延伸到自己的地界上,但李某却说,老房子的地基本来就在这个位置,双方争执不下。了解情况后法官来到当事人家中,对争议的地界现场进行了测量和勘察,发现双方争的仅仅为相邻的那“一尺地”,于是,刘利请来村上的书记,将两家人组织在一起进行调解,一开始双方都各不相让,看到刘利法官三番五次大老远跑来调解,最终在法官的引导和乡亲的劝说下,双方握手言和。当事人向他表示感谢时,他说,本来就是一件小事情,不能让一代人的恩怨,影响了几代人的和谐。

     

    法律固在 但温情从不缺席       

    人间烟火气,最浓在基层,在基层审判一线的十年里,百姓家里,田间地头都留下了刘利的身影。“我是农民的儿子,生于斯、长于斯,我知道农民打个官司有多么不容易。”这是刘利法官经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

    图为刘利到医院为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


    法庭的院子里,有一个小菜园,园子不大,日常所食的一些小菜都是刘利庭长亲手种植的。由于家在外地,因此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法庭度过的,周末空闲的时候,他就在菜园里挖挖种种,这一方菜园成了他闲暇时的寄托。对于种菜,他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,他说种菜就像我们面对当事人一样,不同的菜有不同的生长习性,对待不同的当事人也有不同方法,这也是刘利法官总结出来的调解思路和经验。


    图为刘利现场为群众答疑解惑


    农家院坝里,八十多的老人独自在一边偷偷抹着眼泪,另一边,刘利正组织一群子女进行调解。这是一起赡养纠纷,老人与妻子共育有子女4个,三子一女,为了分清赡养义务,早期分家时就达成分家协议,除却下落不明的小儿子和外嫁的女儿,由大儿子与二儿子分别赡养父亲、母亲。多年后,母亲去世了,二儿子按照约定完成对母亲的赡养责任,两年后,大儿子意外去世,大儿媳认为自己只有协助赡养的义务,丈夫去世后自己便没了赡养义务,因此子女间相互推诿,争执不断。了解情况后,刘利法官便邀请村上的书记加入调解,分别给老人子女释明法理,儿子女儿对父母均有赡养义务,女儿外嫁后义务仍在。又通过乡亲给大儿媳做工作,经过反复从中斡旋,最终达成和解,由大儿媳照顾老人,二儿子和女儿每月给赡养费,老人的房子也由大儿媳继承,老人的赡养问题妥善解决。


    图为老百姓的贴心人

     

    重回故地 不同的故事同样的追求 

    天平在肩,使命如山。多年来,刘利始终信仰坚定,怀揣着最质朴的为民情怀,躬行于法治进程,耕耘于法律沃土之中。人民法庭优化布局后,他从以前最远的元山法庭调整到现在最远的开封法庭,再次回到开封,他已经从青涩稚嫩的法官助理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老法官,接过郭兴利的接力棒,成为郭兴利的接班人,留在这个山区法庭,将“背篼精神”继续传承和发扬。


    图为当事人在法官的调解下握手言和


    他始终以郭兴利为榜样,善做群众工作。他认为法官不单要在法庭上办案,调解更是基层办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因此,他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,院坝里、圆桌上、火堆旁,开展巡回审判,就地调解,帮助乡亲们化解矛盾,处理纠纷。每当遇到矛盾较大的案件时,他就邀请当地有名望的人和村干部加入调解,通过联合做工作,让当事人握手言和。

    十年如一日,刘利扎根基层坚守在一线办案,真情倾听每一项诉求,真心解决每一起纠纷,真诚对待每一名群众。为民解忧的同时,他更重视对年轻干警的传帮带,像浇灌园子里的菜一样,悉心浇灌着这一群年轻人,敢于放手让他们历练,也有勇气为他们担当,让他们在案件办理的过程中慢慢学习、成长。


    图为剑阁县人民法院开封法庭全体人员


    灯火常在,行者不孤,从律师转行为一名人民法官,再到与乡村结缘,他在案山卷海中,见证世间百态,体味人情冷暖,只为守一方水土,护一方平安。(供稿单位:四川省剑阁县人民法院)

     

    责任编辑:黄筱婷


    推荐阅读
    友情链接:
    版权所有: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-6